產品參數 | |
---|---|
產品價格 | 電聯/套 |
發貨期限 | 當天 |
供貨總量 | 999 |
運費說明 | 面議 |
范圍 | ISO質量認證(宜昌)網上公布后付款服務網絡覆蓋遼寧省、沈陽市、大連市、鞍山市、撫順市、本溪市、丹東市、錦州市、營口市、阜新市、遼陽市、盤錦市、鐵嶺市、朝陽市、葫蘆島市 連山區、龍港區、南票區、綏中縣、建昌縣、興城市等區域。 |
ISO9000認證是什么:
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是企業發展與成長的根本,ISO9000是一類標準的統稱,而不是指一個標準。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是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制定的國際標準之一,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該組織的100多個成員 和地區的認可。目前全球已有幾十萬家工廠企業、政府機構、服務組織及其它各類組織導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并獲得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認證。
我國在90年代將ISO9000系列標準轉化為 標準,隨后,各行業也將ISO9000系列標準轉化為行業標準。一時間,各大企業紛紛樹起ISO9000這面大旗,如火如荼般的展開了ISO9000認證。ISO9000標準宣貫、內部審核員培訓、企業現場審核。這些現象說明了企業對ISO9000認證的重視達到了極高的程度。
ISO9001認證的特點有以下幾點:
1、以八項質量管理原則作為標準的理論基礎,體現了質量管理普遍、通用的規律。
2、ISO9001管理體系的標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,適用于各種類型、不同規模和提供不同產品的組織。
3、經過三次修訂,使標準在內容上更科學,廣泛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強。
4、與、ISO45001職業管理體系等標準的兼容性更好。
ISO9000質量認證的原則:
1、以顧客為關注焦點:組織依存于其顧客。因此組織應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,滿足顧客并爭取超越顧客期望。
2、領導作用:確立本組織統一的宗旨和方向。他們應該創造并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。
3、全員參與:各級人員是組織之本,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,才能使他們的才干為組織獲益。
4、過程方法:將相關的活動和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,可以更地得到期望的結果。
5、管理的系統方法:識別、理解和管理作為體系的相互關聯的過程,有助于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和有效性。
6、持續改進:組織總體業績的持續改進應是組織的一個永恒的目標。
7、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: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基礎上。
8、互利的供方關系:組織與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,互利的關系可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。
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意義:
1、通過認證使企業具有了走向市場的通行證。
2、增進國際貿易,技術壁壘,與國際先進管理慣例接軌,融入一體化國際經濟體系。
3、規范內部管理,強調全員參與,增強員工質量意識,提高運行效率和整體業績。
4、增強質量管理的穩定性,保證產品質量的一致性,優化質量成本,減少質量損失,提高經濟效益。
5、強調以顧客為關注焦點,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要求和法律法規要求,提高市場占有份額。
6、強調持續改進,提高企業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,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。
公司竭誠為廣大企業客戶提供產品技術服務的認證咨詢公司。我們真誠希望能為各行政、企事業單位提供有效益的咨詢服務,使組織在順利通過認證的同時,真正提高管理水平,獲得良性的持續發展。
眾所周知,認證已成為企業國際競爭的導向,被認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好壞,是企業財務狀況的關鍵因素。一般來說,意義重大的鑒證技術 合同成就你名企。而認證不同,不同的鑒證技術 成就看法也不同。對于認證技術 ,我們可以分為以下三類:頒發的產品認證,認證認為的第二類認證;對于企業認證認定意見,認證認定中心頒發的產品認證。
不管是做什么,只有處理好了和大學、科研院所之間的關系,才能有效推進、科研院所在研發、科技創新、合作中成長起來,尤其是在多個領域中有卓越作用。除了首先要做好合作教育外,其次要做好財政支持和人才和政策保障。作為公司來說,除了上述三大責任之外,公司也要將公司一些工作做好。
通過這些流程的規范,能使企業體系的規范與工作有序開展。
SO20000認證實施 階段:
?管理現狀調查與差距分析
?體系培訓與學習
ISO20000認證第二階段:
?規劃體系的基本架構
?建立服務級別管理
?建立服務臺管理體系
?建立事件管理體系
?建立問題管理體系
?規范日常管理制度
ISO20000認證第三階段:
?建立配置管理體系
?建立變更管理制度和發布管理制度
ISO20000認證第四階段:
?建立業務連續性管理框架,制定應用統的應急預案
?建立系統規劃機制(可用性管理和容量管理),規劃系統的容量和可用性
?建立系統運行的規定、管理制度(信息管理)
?建立系統運行監視和管理要求
ISO20000認證第五階段:
?建立供應商管理與考評機制
?建立服務成本管理控制體系
?建立業務關系管理框架
?建立客戶溝通管理體系
?收集和改進客戶的滿意度
?關注客戶的投訴
?關注服務體系和服務質量的改進
ISO20000認證第六階段:
?內部審核與優化改進
?正式審核與體系維持
1.3ISO20000實施方法
1.3.1開展培訓、職能分工
?學習培訓
A.全員培訓,掌握ISO20000基礎知識、標準的內容、基本要求、實施辦法、推行ISO20000意義和計劃;
B.骨干培訓,了解ISO20000標準的基本內容、2)領導在體系中的作用,為什麼要推行及如何推行ISO20000;
C.文件編寫技能培訓,IT服務管理體系文件總論、IT服務質量管理手冊編寫、程式文件編寫、工作文件編寫、管理計劃制定、管理記錄;
?建立組織職能
A.領導小組積極地帶頭叁加學習ISO20000認證基礎知識,提供給出人力和物力支援,成立領導小組,任命管理代表,負責標準中規定的職責并及時處理有關重大問題,組織管理評審。
B.為了推行ISO20000,公司應成立專門工作機構,負責全公司推行ISO20000組織協調工作,作爲一個辦事核心。應保證所有各有關部門都能叁與工作小組,有專職人員和骨干力量,骨干人員應對ISO20000有較系統的學習, 有一定相關工作經歷;
C.公司應按標準要求任命管理者代表,確保按照標準規定建立、實施和維持IT服務管理體系要求,向管理者報告體系的執行情況,以便評審和改進管理體系,管理者代表的職責還可以包括就IT服務質量管理體系方面與外部機構的聯絡。
?系統調查與診斷
A.診斷現有體系與標準的符合性,找出與標準之間差距和形成這些差距原因。識別確定對服務質量管理體系進行修改的內容;
B.實施診斷員可以是公司內部的人員,也可以公司委托的外部機構,如咨詢機構的人員,因此實施診斷的人員可以有內部審核員、第三方審核機構的人員;
C.確定診斷小組出具診斷依據和診斷物件,制訂診斷計劃,編制診斷工作文件,現場診斷檢查,提交診斷報告;
?體系設計
A.制訂IT服務質量管理方針;
B.任命管理者代表主要責任,協助管理者確保按標準的要求建立IT服務質量管理體系,負責體系的實施和維護,負責組織內部管理體系審核,向 管理者報告體系執行情況,以便評審和改進;
C.設計調整組織機構,明確各部門職責應覆蓋標準要求、職責、職能分工形成書面文件;
D.確定新體系中文件結構、典型文件層次。
1.3.2編寫文件、試點運行
?編寫文件
A.列出IT服務質量管理手冊
B.分配文件編寫任務
C.各部門叁與起草工作流程
D.文件批準發效
?試點運行
A.體系交底
B.培訓、宣傳
C.試運行與完善
1.3.3內部審核、正式運行
?內部審核、管理評審
A.至少進行一次內部審核,按ISO20000認證要求制訂審核計劃、審核清單、審核報告、不合格項的跟蹤和監督等有關活動記錄和文件應保存完好,以便以認證檢查。
B.至少安排一次管理評審,以評價新體系的有效性和適用性,同時積累一次管理評審活動記錄,評審按程式文件要求進行。
?正式運行
通過內部審核、管理評審,對體系文件中不切合實際或規定不合適之處進行及時的修改,在一系列修改后,發布第二版質量手冊、程式文件進行正式運行。
1.3.4正式審核,體系維持
?接受所選擇的認證機構的正式審核。
?體系維持與提高
A.檢查現場中問題,不斷地改進和鞏固;
B.進一步完善體系文件,加強協調監督工作;
C.定期開展內部IT服務質量管理審核和管理評審
(一)存在的問題
1.在企業內部,不同崗位的人員對認證的態度不同。由于ISO14000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是中遠期的,在近期只能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。企業內部有較多人員對認證工作的意義不理解。另外,具體進行ISO14000認證的過程中,對不同崗位的人員具有專門的要求,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。同時,許多方面也要求他們改變原有的工作習慣和提高工作要求。因此,由于壓力不同,他們對認證工作的態度就存在一定的差異。
2.
不同行業對ISO14000標準認證工作的積極性存在巨大的差異。由于認證需要大量的投入,這對企業而言同樣也存在一個投入產出的經濟核算問題。不同的行業,特別涉及到某個具體的企業,由于各自的條件不同,對環境的污染程度、污染類型不同,環境治理的難度也不同,認證所需的投入資金相差是十分巨大的。因此,一般來說,治理難度高,要求資金投入多,會經濟效益不高的行業對認證工作的興趣不高。
如造紙、印染、冶煉等為代表的行業。而環境壓力小、環境治理成本相對較低的行業,特別是經濟效益相對好的企業以宣傳企業自身形象為主要目的,對開展認證具有相對較高的積極性。如服裝業、食品業等。
3.不同企業的主要 對ISO14000認證的重要性認識存在較大的差異。三資企業主要 對ISO14000認證重要性的認識水平較國企和鄉鎮企業的主要 的認識水平高。
4.政府職能部門對推行ISO14000認證工作的認識存在偏差。由于ISO14000認證是以市場驅動為前提,是自愿性標準,強調的是非行政手段,企業建立環境管理體系,申請認證完全是自愿的,是出于商業競爭力、企業形象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改善環境績效等需要。這與以往主要由政府推動,依靠制定法律、法規的環境管理標準來強制企業執行好環境保護工作有極大的不同。因此,有的政府職能部門認為ISO14000認證工作只是企業的事情,對企業的認證一般抱一種旁觀者的態度。